十二星座 星座网 所有人都爱上的权威星座网站
百科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演变与民俗传承

春节的历史演变与民俗传承

春节在古代称为岁首、正旦、元日等,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是民国成立以后才开始的。作为岁首新年,春节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至少三千年的历程,其产生与古代历年概念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当然从本质意义上说,它根源于上古先民...

春节在古代称为岁首、正旦、元日等,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是民国成立以后才开始的。作为岁首新年,春节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至少三千年的历程,其产生与古代历年概念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当然从本质意义上说,它根源于上古先民的时间感受与时间意识。

古人以天文、物候及人事活动等作为时间变化的重要参照,年的时间周期概念应该在夏商周三代以前就已经为人们所掌握。《尔雅释天》有“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唐虞时代大概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那时以“载”称年,是表示时间的运行与变化。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正式确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此后历法虽不断修正,但正月岁首时间没有改变,年节也就固定了下来。年是农业社会的时间标志,体现着农人的生活节律,这样的传统在中国延续了三千年。

秦汉时期,中国社会逐渐脱离早期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人们的岁时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依从自然月令的时间习惯逐渐改变,岁时节日与社会生活的协调受到关注。作为岁首的春节,在秦汉以后社会意义明显,朝廷将岁首作为展示与加强君臣之义的时机,民间则作为乡里家庭聚会的良辰。

秦代至汉中期前,岁首在夏历十月,十月初一为新年。汉中期以后,岁首在正月初一,称为正月旦、正旦等。正月旦是汉代皇家的重要庆祝日,朝廷要举行大规模朝会。在朝廷的影响下,汉代民间将年节民俗活动由传统的腊日、腊明日移到正月之旦的“正日”。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了东汉时期民间正日的祭祀仪式与庆祝活动。首先,祭祀祖先、礼敬尊长是汉代正日礼仪的主要内容。全家无论大小,按尊卑等次列坐于先祖牌位之前,家人怀着喜悦的心情依次向家长敬酒致贺。其次,拜贺宗亲乡党。正日家庭祭祀庆祝仪式之后,人们走出家门,拜谒恭贺亲族与邻里,利用年节时机,沟通自己与亲族、邻里的关系。后世正月拜年的传统即由汉代正日新年拜贺的习俗发展而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岁首朝贺仍是朝廷大典,而在民间,元日人们鸡鸣而起,先到门庭前燃放爆竹,“以辟山臊恶鬼”,然后一家大小穿戴整齐,依次拜贺尊长。从唐代开始,春节享有政府法定假日,给假七日,是年前三天年后三天。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民间则合家团聚,设宴欢庆。

宋元明清各代,春节称为元日或元旦、新年。正旦朝会仪式依然是皇家的重要典礼。帝王的正旦朝会作为国家典礼,场面宏大壮观,它是国家时间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盛大的朝贺庆典对内显示国家太平,对外彰显中华国威。同时,官方也借观看节日灯火与欣赏杂艺表演之机,表露出与民同乐的姿态,以和谐社会。

比如北宋,“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就是开赌禁三天,任百姓娱乐。明朝时北京民间春节更为生动有趣,当家人元旦晨起,率妻子等拜天地、拜祖先、煮饺子、给长辈上寿。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引进西洋历法,以公历为标准纪年,这时官方节日与民间传统节日分离,中国就出现了两种历法体系,一种是官方推行的西洋阳历体系,作为公共行政、国际交往的时间标准;一种是传统社会的阴阳合历体系,人们习惯沿用,服务于农时与日常社会生活。

1914年1月北京政府内务部在呈文中提出“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并被批准。由此,传统农历新年岁首在官方意义上正式被易名为“春节”,传统的元旦、新年名称被安置在公历的1月1日头上。

民国政府曾一度不满足于二元历法结构的存在,试图全部统一使用公历,将传统节日习俗全部搬到新的历法系统中,过公历元旦,不过农历新年。但这么做的效果并不理想。1934年初政府停止了强制废除阴历,不得不承认以“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民间又可名正言顺地过农历春节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继承辛亥传统在历法上采用公元纪年法,但对传统年节给予特别关注,规定了元旦、春节、劳动节、国庆节等法定假日及其放假日期。从此“春节”成为社会上下对旧历大年的称呼。

春节处在年度周期与四季循环的新旧交替关口,伴随着过年的脚步,如同展开一幅年俗长卷。

春节是迄今为止流传历史最久、流传地域最广、过节人数最多的中国节日。它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族第一大节,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节日。春节处在年度周期与四季循环的新旧交替时间关口,其节俗丰富、生动,充满了人性伦理之美、情感之美、艺术与智慧之美。为了全面呈现传统春节的面貌,我们伴随着中国人过年的脚步,依照年节顺序,渐次展开年俗长卷。

旧年的习俗:“腊八粥”

农历十二月初八名为腊八节。腊八节是年节的前奏曲。华北歌谣唱得好:“老婆老婆你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过了就意味着进入年节阶段。腊八这天人们要吃应节令的腊八粥。

关于腊八粥的来历有种种传说,影响最大的是纪念佛祖成道。传说佛祖释迦牟尼有一天由于疲劳过度晕倒,幸得一位牧羊女将随身所带的杂米与泉水调煮成粥给他食用。佛门弟子为此在腊八日熬煮腊八粥,将粥分给穷人充饥御寒,以示大慈大悲之意。因此腊八粥又名为“佛粥”。

当然腊八食粥,并不仅是佛教的影响,事实上中国古代有冬至以赤豆粥祭神的习俗。腊八粥的食料其实都有民俗寓意,谐音取意:桂圆象征富贵团圆,百合象征百事和睦,红枣、花生比喻早生贵子,莲子心象征恩爱连心,核桃表示合合美美,桔脯、栗子象征大吉大利等等,人们以此期盼未来生活的美好。

旧年的习俗:小年送灶神

腊八过了是小年,小年在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三,祭灶王”等民谣里都说到祭灶,祭灶是传统小年的重要节俗。灶神俗称灶王爷、灶公、司命,是中国民间在年节中特别崇奉的神灵。灶君的名称在战国时已出现,魏晋以后的灶神成为天神监察下界的耳目,它常驻人家,与百姓朝夕相处,监视着民间的一举一动。民间日常生活中免不了磕磕碰碰,人们担心灶神打小报告,于是便跟它套近乎,俗称“媚灶”。向神灵献媚是民间信仰的常见表现,不过在灶神祭祀上,表现得更为生动有趣。比如用酒糟涂抹灶门,称为“醉司命”;给灶王爷供灶糖,祈祷拜祝:“辛甘臭辣,灶君莫言”,这种黏度极高的糖,不仅粘住了灶神的嘴,也甜了灶神的心。

旧年的习俗:扫尘

“二十四,打扬尘。”送走灶王爷,人们就该清扫、洗涮,干干净净迎新年了。自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日灶神上天起,“俗谓百无禁忌。”平时人们对于屋内清扫是小心谨慎的,唯恐触犯神灵,现在将居家的灶神等送走了,人们得到了任意清扫的机会。

扫尘是年终除旧迎新的通过仪式之一,也是岁末的时空净化仪式,人们尽量将屋内上下、四壁角落、柜顶柜底清扫干净。清洁屋宇的扫尘虽然是实际的卫生行为,但在古代民众岁时生活中却是祭祀活动开始前必须进行的空间净化活动,具有清洁、净化人居空间的象征意义。

备办年节食品

祭灶之后,在“二十五,磨豆腐”的民谣声中,人们进入年节食物的准备阶段。当然年节食品不仅是豆腐,食物的丰盛是大年的典型特征。俗话说:“大人望种田,小儿盼过年”。因为年节有许多平时难得的吃食与娱乐。年节食品最能体现民俗的统一性与地方性。

年节全国共享的传统食品是年糕,过年吃年糕,意味年年俱高,祈求一年更比一年好。山东年节蒸糕是最典型的例子:从腊月初一直蒸到腊月底,蒸出的食品吃到二月二,才是好人家。饺子是北方春节的重要食品,俗话有:“穷过年,富过年,没吃饺子没过年”。饺子食料也在年前备办。当然,年节食品中最重要的是肉,过年一定要有肉。

身体清洁:“洗疚疾”与剃年头

忙完了年节食品的准备,人们开始要沐浴斋戒迎接新年了。沐浴祛秽是旧时年节的主要习俗之一。在年节过渡仪式中,为了将过渡时间变成特殊的净化阶段,人们不仅以驱邪、送神的形式实现时空净化,就是人体自身也需要洁净,以除旧迎新。湖北西部鹤峰人在除日“浴身”,称为“洗隔年尘”,也称“洗邋遢”。土家族人在腊月二十八将被子、衣物全部洗干净,全家老少用艾蒿煎水洗澡。江苏常州人在腊月二十六日洗澡,称为“洗福禄”,二十七日夜浴,“谓洗啾唧,祓除之意也。”

岁末人体的清洁行为是一道必备的仪式,除了洗浴之外,还有剃年头,俗谚“有钱无钱,剃头过年”。在岁末一定要剃好年头,干净过年。

装饰门庭:窗花、年画、桃符、春联

清洁沐浴之后,人们就要装点门庭了,所谓“二十八,贴花花”。贴花花,包括春联、门笺、年画、窗花剪纸等。

我们先说门神,最早的门神是桃木刻成的偶人,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汉代门神已演变为两个人形图像,他们的名字分别是神荼与郁垒。传说神荼、郁垒是两兄弟,专门负责捉拿祸害人间的恶鬼。门神在后代不断增加,主要有钟馗、秦叔宝、尉迟敬德几位。

门神画是绘有门神形象的图画,后来绘画题材扩大,变成年节时期装饰屋宇、增添喜气的年画。古代门神画中多画鹿、喜、宝马、瓶、鞍等象征物。年画题材广泛,喜庆吉祥是其主题,如连年有余、金玉满堂、群仙赐福、招财进宝等。

桃板、桃符以及后来普遍出现的春联是新年大门的重要饰物。宋代以前门口悬挂的是桃符,桃符上写有辟邪祈福字样,桃符一年更换一次。大家可能都熟悉这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要表达的意愿越来越多,在桃符上的字也就越写越长,逐渐形成了对仗工整的吉祥联语。于是出现了春联这一新年门饰。春联的最初起源虽然是在唐末五代,但以纸写联语普及社会的时代应该是在明清时期。

大年的习俗:年夜饭

年夜饭来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礼。随着家族社会的发展,多神祭祀逐渐演变为以祭祀祖先为主的腊日之祭。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是人神共进的晚餐。

传统的年夜饭,菜肴充满寓意。比如苏州人的年夜饭俗称“合家欢”,其中有一样菜肴叫安乐菜――用风干的茄蒂杂拌其他果蔬做成。人们吃年夜饭,下箸必先此品,以求吉祥。中国南方地区的年夜饭有两样菜不可少,一是有条头尾完整的鱼,象征年年有余;二是丸子,南方俗称圆子,象征团团圆圆。传统北京人的年夜饭中必定有荸荠,谐音“必齐”,就是说家人一定要齐整。

年夜饭当然有南北的地域差异,南方除了菜肴外,要吃糍粑或年糕,而北方一般吃饺子。饺子在中国起源很早,它能成为北方大年的标志食品,一方面因为饺子本身的美味,另一方面饺子是时间变化的象征物,在民俗观念中,新旧年度的时间交替在午夜子时,在除夕与新年交替之际,全家吃饺子以应“更岁交子”时间,表示辞旧迎新。此外,为了添加节日的生活情趣,有的地方在包饺子时,还在其中加入糖块、花生、枣,乃至钱币等物,谁吃到什么馅的饺子,谁就获得好的预兆。吃到糖块标志着生活甜如蜜;吃到花生者就表示长生不老;吃到枣子意为早得子嗣;吃到钱币者自然新年有好的财运。

大年的习俗:压岁钱

除夕夜吃完年夜饭,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以祝福晚辈平安度岁。压岁钱是小儿新年最盼望的礼物。压岁钱相传起源较早,但真正流行是在明清时期。压岁钱有特制钱与一般通行钱两种。特制的压岁钱是仿制品,它的材料或铜或铁,形状或方或长,钱上一般刻有“吉祥如意”、“福禄寿喜”、“长命百岁”等。

明清时期通常用流通的银钱作压岁钱。这种压岁钱,有直接给予晚辈的,有的是在晚辈睡下后,放置其床脚或枕边。压岁钱本来是祝福的意义,但用流通的制钱给小儿压岁,这就给孩子带来了自主消费的愉悦,这种情形恐怕是明清以后才有的新现象,它开启了压岁钱由信仰功能向节日经济功能转变的趋势。民国以后,各钱铺年终特别开红纸零票,以备人们于压岁钱支用。当时还流行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寓“长命百岁”之意;给已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财源茂盛”、“一本万利”。使用现代纸钞票后,家长们则喜欢选用号码相连的新钞票,预兆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大年的习俗:守岁

年夜饭后,全家人围坐在火炉旁边,拉家常,聊未来,谈天说地,一直聊到五更天明,迎来新岁。人们在辞旧迎新的除夕,以通宵不寐的形式守候新年的到来,称为“守岁”。

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守岁的目的是祈求长命。因为是整晚不睡,人们要打起精神强坐,所以在北方俗语中称为“熬年”。民间为了阻止人们除夕睡觉,还形成了一种禁忌,说如果这晚睡觉,第二年身体就不好。守岁是为了强固身体,延年益寿。在古代守岁还是为父母或老人祈寿的重要方式,因此一般人都坚持守岁。从古迄今人们一直将守岁作为辞旧迎新的重要过程。守岁是对旧岁的辞别与对新年的守望。

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岁火起源于古代驱邪的需要:民间曾经流传着年兽的说法,说有一个名叫“年”的怪兽,经常在除夕夜出来吃人。因为年兽害怕红色的灯火,所以人们在门口挂上红灯笼,在庭院点燃红红的火焰,这样就保证了家人的安全。这则民间传说表达了人们在时间变换中的紧张与不安定的感觉,所以人们以热闹的灯火驱走黑暗,迎接新年黎明的到来。除夕守岁,除了岁火外还有“燃灯照岁”的习俗,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明朝人过除夕,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谓之“照虚耗”,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迎新年的习俗

古代社会民间计时以鸡鸣为候。正月初一的鸡鸣尤有意义,它召唤着新年的到来。当然随着现代中国计时手段的变化,人们已经将新旧时间的界标确定在午夜零点。

“爆竹声中一岁除”

伴随除夕守岁的是爆竹与焰火,在送旧迎新的日子里,人们尽情地燃放烟花爆竹。

新年爆竹起源于原始宗教信仰,人们以此驱邪祈福。民俗认为,鞭炮等响声,能驱赶鬼邪。公元6世纪中叶成书的《荆楚岁时记》已经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驱逐山怪恶鬼。当时真的是爆竹,方法是将竹筒置于火中烧烤,竹筒受热膨胀,最后爆出声响,直到唐宋时期仍然采用这种爆竹方式。宋人范成大《爆竹行》记述了当时吴地爆竹鸣放的情形。宋代除了传统的天然爆竹外,还出现了火药爆竹。这种火药爆竹不仅有霹雳的雷声,而且有硝烟散出。爆竹散出的硝烟有消灭空气中病菌的功效,所以人们在瘟疫发生的时候,经常要燃放爆竹。

明清时期火药爆竹更加流行,人们除了以爆竹驱傩外,还用它来送神、迎神,以及接待拜年客。爆竹的声响增添节日气氛。清代北京除夕“爆竹声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苏州过年,锣鼓敲动,街巷相闻。送神之时,多放炮仗,炮仗有单响、双响、一本万利等名。还有一种成百上千的小爆编在一起的长鞭,响声不绝,名为“报旺鞭”。

近代以来,乡村春节鞭炮是年俗必有的项目,假如过年没有爆竹声,人们就会觉得心里空荡荡的。今天,当除夕午夜零时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新年钟声敲响时,全国进入鼎沸状态,举国上下烟花飞舞、鞭炮齐鸣,一向矜持的中国人此刻融入狂欢的世界。

天地、祖先祭祀

人们在响彻云霄的鞭炮声中迎来新年,旧年回天汇报的诸神,这时又带着新的使命回到人间。为了迎接新神,各家摆起香案,虔诚祭祀。新年“进酒降神”是汉代就有的传统,民间一直沿袭下来。新年人们迎回诸神,诸神的降临意味着年度时间重归人神共处的日常世界。

祖先祭祀是春节家祭中最重要的祭祀。《礼记》中祖先祭祀屡有记载,如“大饮烝”就是岁末的宗庙祖先祭祀大礼。明清以后,由于宗法观念的复兴,祭拜祖先重新成为新年仪式的重要环节。民国以来民间仍然保持春节祭祖的习惯,一般在家庭堂屋设置有祖先牌位,人们吃团年饭前,先要由家长依次请祖先回家团年,在祖先享用之后,家人再上桌吃饭。

正是这种年复一年的祭祀团聚,强固了家族的内聚意识,保证了家族的绵延。而家族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它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基本单位,中国文明的悠久传承与中国家族社会绵延有着一定的内在关系。

穿新衣与拜年

以鲜洁的服饰迎年是汉代就有的习俗。北方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子要吃新年糕,老头子要戴新呢帽。

在民俗社会中新洁衣饰不仅是年节的美饰,同时具有神性意义。新的衣饰是为了祈福除灾。通过旧年阈限之后,人们获得新生。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象征着人们进入新的生命旅程。这种身体的新打扮与门户的新装饰都体现了中国人重视新年的时间更新意识。

清晨迎来新年后,接着是贺年、拜年。顺序是先家内,后家外。明代北京元日拜年盛行朝野上下,那时拜年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见面跪拜。如果人们在路上见到亲友也会下车,在路中叩头拜年。另一种拜年是一种虚套的礼仪形式,明朝中期京师有所谓“望门投帖”之俗,一些朝官之间的往来,讲求礼仪形式,如东西长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者不问识与不识,望门投帖。

旧时拜年强调家族关系,拜年的过程就是家族关系的强化过程。江西东乡横路何氏宗族每年正月初一都要进行团拜。团拜并不仅仅限于一个族院,而是在整个横路何氏宗族中进行。团拜按照宗谱中记录的长幼伦理秩序递进,即晚辈向长辈拜年,小房向大房拜年。辈分顺序不能改变。直到今天乡村城市仍然保持传统拜年庆贺之俗,在山东、河北地方乡村仍有跪拜的习惯。

接财神

新年来到,也就意味着新财神的降临。财神有许多化身,从民间信仰看,有文财神、武财神、五路财神、青龙财神等等。

从年画与庙宇泥塑中,我们常能见到文财神的形象,是文官打扮,据说他是商朝的比干。比干是位忠臣,他的心被商纣王所挖,但因吃了姜子牙送他的灵丹妙药,存活人间。他在人间广散财宝,因为没了心,也就无偏无向。另一位文财神是范蠡。范蠡是经营的高手,三次聚财,三次散财,他致富的天才与重义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拜。

再看武财神。武神赵公元帅可谓家喻户晓,赵公元帅,名朗,字公明,是一位道教人物。天帝封他为“正一玄坛赵元帅”,招财使者、利市仙官都归他管。另一位武财神是关公,关公因其忠义勇武被历代帝王加封各种封号。民间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将关羽奉为忠义的化身,特别是近代以来的一些工商组织,将关公视作行业的保护神与财神。

五路财神信仰,主要在南方流传。所谓五路,就指东西南北中五路。五路神也是行神,即出门五路皆为发财之路。财不自来,必奔走四方而得之。商业贸易依靠交通往来,交通的便利安全,有赖于道路之神即行神的护佑。传统的行神崇拜,在商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演变为财神。在山东和浙江地区还盛行以青龙为财神的风俗。民间青龙财神年画中多为青龙飞绕,青龙财神的两侧是和合二仙。前面是聚宝盆,青龙口中正吞吐着珠宝。

“迎财神”、“接财神”等是春节重要的祭祀内容,时间一般在正月初一至初五,这期间人们相见,开口就是“恭喜发财”,“发财”成为岁首时节最活跃的词汇。

春节:最具活力的文化自信

承载着人们太多的祝福和欢乐,寄托着人们无尽希冀和渴望,春节,又将如约而至。

中国人把过春节称为过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普通的一副对联,说透了岁时节令的最根本转折变化。年,不仅标志着自然气候的变化节点,更是成了人的生命节点的象征,千百年来,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聚合力量和形象体现的一个民俗节庆,无论在文化精神层面,还是文化表象层面,或是文化经济层面,都蕴含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与历史意义。

年,在古代是指谷禾成熟的样子。丰收的庆贺与对天地的感恩敬仰,对神灵的敬畏膜拜,对列祖列宗的怀念祭祀,对亲情的凝聚与沟通,表达着人性的温暖与和谐,构筑着人生幸福的模板。春节作为农耕文明精髓的集中展示,在久远的发展和传承中,本质地体现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着人们高尚的生态自觉和对文化与生命的敬畏。它编织着一张覆盖中华大地的文化之网,形成一种沁入骨髓的文脉传承,凝聚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这一文化精神又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段体现着多元性和差异化,使中华文化有形象、有色彩、有内容、有温度、有活力、有气质,让文化与生活血脉相连,文化与经济水乳相融,文化与自然和谐呼应。

春节是民俗,更是中华文化经久不息的情感盛宴,每个家庭的快乐与团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全社会不约而同的互动与和谐,让寒冬因春节而有活力而有温度。春节就是中国文化助推社会进步、助力民族凝聚的引擎,是体现人民幸福指数的直接标尺。“天高悬日月,地厚载山河”,展示的是博大的胸襟和心理世界;春节是对人生社会的美好礼赞,充满了真诚祝福,是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直接追求。对春节文化的研究,不该仅于民俗学意义上的事象总结与评价,而是要将春节文化当作民族文化的主流体系和撬动杠杆来认识,要站在文化自信的角度去理解和对待春节文化。

过年,是老百姓最真切的情感寄托,也是最真实的物质享受。习**同志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春节可以说最真切地体现着人民的情感追逐与物质享受,体现着最大的生活热情和奋斗力量。春节经济、春节现象、春节文化,也把中国的经济发展带到一年中最为火热的阶段。春节是最有经济拉动性和最具有文化表现力的节日,人们在春节上的文化创意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从艺术上汇集了造型艺术、手工技艺、表演艺术、环境艺术的各个门类,覆盖了日常生活的各个角度;年画、对联、剪纸、面塑、刺绣、彩灯、雕刻,张灯结彩、灯红酒绿、欢声笑语、欢天喜地,集全部智慧让春节达到艺术的极致。民间社火、舞蹈、小戏、杂耍、吹奏释放着欢乐的豪情。从经济生活上涉及和涵盖了衣食住行各个行业的最精彩展现;从思想层面上包括了信仰、禁忌、忠孝节义和家族、社会礼仪;从商业层面上最大限度地助推着商品交易、交通运输、生产加工以及种植养殖。一个春节,成为一个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共享的生活节点,成为一个社会要素的兴奋点,成为一个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成为一个民族文化的制高点。春节文化真正体现着文化产业的特性,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劳动、智慧来满足别人的需求,来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

春节是一个非常厚重的历史文化巨著,又是最具活力的创新节日,除旧布新是春节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春联里最常看到的就是“万象更新”“辞旧迎新”等充满活力的词句。穿新衣、添新岁、纳新福,以全新的姿态去面对新生活,开启新纪元,创造新业绩,成为春节励志的核心意义。春节能成为老百姓永远的期待和追寻,核心就是它所承载的对新希望、新生活、新成就的文化基因,它所具有的文化意义和创新价值。

春节的传承与发展,首先是它对自然的尊重,对人性的尊重,对文化的尊重。春节文化的弘扬,最核心的就是认识和总结春节形成的生态学意义、春节发展的社会学意义和春节充满活力的经济学意义。如何有效聚合春节最活跃的市场要素,形成春节产业文化体系和运行平台,使散落在各地的碎片化春节市场、低端化春节产业、地域化交易制约和时效性市场短板得到提升和解决,让春节经济既具有体现中华民族性格的张扬与传承,又能够成为中国文化成为国际化人文语汇的重要主题,最终以经济为载体,走向全人类的生活。

党***把建设文化强国放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文化自信,就要找到我们的文化坐标,重新认识和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具有民族气质的文化战略,寻找文化走向国际的路径。长期以来,对春节的研究只在民俗学的范畴去把它当作传统文化遗产来研究和对待,而忽略了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活力的文化节点和经济抓手,忽略了春节的文化基因价值和精神引领地位。春节,同样像“一带一路”一样是中国通向世界的充满活力的有形动脉。春节,应该以更加鲜明的特色,更加完整的体系,更加灵活的方式,携带着中国文化语汇和精神,携带着中国人民的激情与风采来感动世界。精心打造春节文化,应该为这个节日投入更多关注,注入更多内容,释放更多关怀,制定更多政策,包括对春节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等,必须要有文化体系的核心抓手,找到文化产业的鲜明卖点,建立文化主体的交流平台。而这一切,既要有文化战略的高度,又要有文化理论的深度,更要有文化产业的维度。

春节即将来临,我们不应该只是看到春运的大潮涌动,而要看到其背后那不息的文化潮汐、情感潮汐和脉动活力。我们谁都不会在春节大潮中做一个局外者冷眼旁观,因为,我们的家在哪里,我们的情感记忆就在哪里,我们的灵魂归宿就在哪里。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自信走向世界,春节,是标志、是引擎,是实实在在的内容,是不可离弃的强大的原生动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星★座网文章!

今日明日本周本月

双子座5月22日-6月21日

整体趋势稍显劣势,一度陷入负面情绪圈中,要避免过度疲劳和烦恼。建议放松心情,多和好友或家人沟通,调整自己的状态[详情]

  • 白羊座
  • 金牛座
  • 双子座
  • 巨蟹座
  • 狮子座
  • 处女座
  • 天秤座
  • 天蝎座
  • 射手座
  • 摩羯座
  • 水瓶座
  • 双鱼座
推荐内容
春节送礼送什么合适?有什么讲究?

春节送礼送什么合适?有什么讲究?

春节是和家人团聚的时刻,大家也会利用这一年中不多的机会,走亲访友,互赠...[详情]

3月适合去国内哪些地方旅游,鼋头渚樱花正美时

3月适合去国内哪些地方旅游,鼋头渚樱花正美时

开春3月是出去旅游的好时间,春风拂面,百花盛开,阳光刚刚好。那么,3月...[详情]

吃什么食物能预防倒春寒?这些食物记得要多吃

吃什么食物能预防倒春寒?这些食物记得要多吃

到了春天,温度开始渐渐回升,很多人就开始卸下自己厚厚的衣服,开始过轻装...[详情]

使用筷子的12种禁忌,这个春节别再犯了!

使用筷子的12种禁忌,这个春节别再犯了!

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古时又称其为“箸”,日常生活当中...[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