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星座 星座网 所有人都爱上的权威星座网站
起名百家姓遵义喻氏家谱字辈

遵义喻氏家谱字辈

时间:2022-01-17 来源:星座网  
1、寻根:姓"喻"的朋友请进来看一下姓氏:喻祖宗:俞柑分类:以赐为姓一、姓氏来源1.源于谕姓:东汉谕猛之后,现在喻姓的主要一支。分布在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河南、陕西、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浙江、安徽、福建等地。2.源...

1、寻根: 姓"喻"的朋友请进来看一下


  姓氏:喻
祖宗:俞柑
分类:以赐为姓

一、姓氏来源
1. 源于谕姓:东汉谕猛之后,现在喻姓的主要一支。分布在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河南、陕西、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浙江、安徽、福建等地。
2. 源于俞姓:远古黄帝时代,有个医官叫俞跗,他的后代相传姓俞,到南朝梁代俞药被赐姓为喻,为喻姓一支之祖。南宋时的喻樗,就是俞药的十六世孙。分布在江西、湖南、江苏、浙江、湖北、安徽等地。
二、郡望堂号
苍梧郡、南昌郡、江夏郡(现在湖北省云梦县),为谕猛之后。
严州郡、钱塘郡、桐庐郡、豫章郡,为俞药之后。
三、主要居住地:
1.谕猛后裔:
江西:南昌、新建、丰城、奉新、进贤、安义、高安、宜丰、上高章江、万载丰田、修水、樟树、新余、峡江、分宜、宜春、上粟、永丰、抚州、九江、泰和、吉安、临川、玉山、兴国、信丰。
湖南:宁乡、湘乡、湘潭、娄底、益阳、沅江、华容、长沙、常德、安化、澧县、石门、邵阳、新化、郴州、桂阳。
湖北:汉川、天门、仙桃、潜江、监利、江陵、石首、荆门、沙市、洪湖、崇阳、京山、钟祥、当阳、宜昌、应城、安陆、罗田、麻城、大悟、黄陂、新洲、沔阳、大冶、武汉、蒲圻、竹山。
四川:内江、合江、长宁、江油、成都、乐山、峨嵋、巴东、泸县、安岳、古蔺、崇庆、叙永、屏山、富顺、遂宁、安岳、雷波、苍溪、广元、南江、巴中、南部、宜宾、德阳、隆昌、新都、马边、西充。
重庆:重庆、荣昌、江津、璧山、永川、铜梁、大足、长寿、涪陵、酉阳、秀山。
河南:光州、滑县、潢川、信阳、滑县。
陕西:石泉、汉阴、安康。
贵州:贵阳、黔阳、黔西、遵义、道真、安花、湄潭、大方、思南、德江、普定、金沙、惠水、织金、风岗、玉屏、安顺、毕节、铜仁、仁怀、习水、沿河、纳雍、关岭、六枝、六盘水、兴仁、罗甸。
云南:昆明、永善、石泉。
广西:资福。
浙江:杭州、义乌、新昌、余渡。
安徽:含山、当涂、宣城、泾县、合肥。
山东:东平、滕州、肥城。
辽宁:铁岭。
福建:福州、福鼎。
江苏:南京、邳州。
2.俞药后裔:
江西:新建、万载、分宜、上高。
湖南:平江、岳阳、浏阳、临湘。
湖北:宜春。
浙江:桐庐、义乌、富阳、绍兴、会稽、杭州、黄岩、雇浦、剡县、嵊州。
江苏:无锡、常州、兴化、南京。
安徽:宁县。
福建:莆田。
3.先世待考支派:
江西:金溪、景德镇。�
山东:郯城、滕州。�
湖南:常德、慈利、会同。�
湖北:黄梅、黄岗、孝感、恩施、随州、广水。�
河南:罗山、正阳、偃师、商城、商水、淅川、息县、西峡。�
四川:达县、三台、什邡。�
重庆:重庆市巴南区、合川。�
安徽:肥东、霍山、当涂、六安、绩溪、庐江、无为、灵璧、铜山、马鞍山、舒城。�
江苏:泗洪、江浦、铜山、南京、射阳、徐州。�
浙江:富阳、桐庐、萧山。�
辽宁:盖县、辽阳、铁岭、沈阳新城子区。�
云南:大理(永平)、昭通。�
广西:滕县。�
广东:雷州。�
四、历代名人
谕猛,字骄孙,后汉人,为薛令,和帝永元己丑(公元89年)升苍梧太守,为清白吏,郡人称之。改姓喻,为喻姓第一大支始祖。
喻合字匡孙,好学不慕荣宠,隐居庐山北阜,布衣蔬食三十余年,晋武帝征召入相,不起。
喻凫字坦之,号均羽,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进士,乌程令,曾与唐代名诗人李商隐、方干、无可等唱和,有诗集一卷传世。
喻汝砺,字迪儒,号三嵎,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进士,官礼部员外郎,直秘阁学士,张邦昌僭立,趣百僚入贺,汝砺扪其膝曰:“不能为贼臣屈。”遂挂冠去,号扪膝先生,有《扪膝稿》。
喻樗——字子才,号湍石。南宋建炎进士,为人性直好议论,赵鼎与语奇之,荐授秘书省正字。以不主和议出知舒州怀宁县,通判衡州致仕。秦桧死,起为大宗正丞,转工部员外郎,知蕲州。孝宗即位,用为提举浙东常平,以治绩著称。喻樗善识鉴人才,尝言沈晦、张九成进士当第一,后果然。有《中庸大学论语解》、《玉泉语录》。
喻皓,北宋初建筑家,浙东人,特别擅长建塔。他在负责建造开封开宝寺塔时,考虑到开封地处平原,多西北风,就在建塔时使塔身略向西北倾斜,以抵抗主要风力。在建造杭州梵天寺塔时,他又科学地解释了木塔的稳定问题。他所著的《木经》三卷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建筑专著,现已佚。
喻昌——字嘉言,清朝新建人。读书研究医术,于清朝初年成为名医。治疗多奇中。在研究《伤寒论》方面有许多新发现,著成《尚论篇》,又著有《医门法律》,根据治病的实例写成《寓意草》,这三部书合称《喻代医书三种》,为中医著作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年80,预知死期,坐论而逝。

2、喻氏族谱“淑”字辈上下各是什么辈份?


  也不知道你是哪里的下面是带有淑字的,如果不在这下面你可以去查百科里面有各地喻氏的家谱辈分

安徵旌德喻氏字派 男排行:一元兆正宏启昌明功昭樊逮嘉金光廷学成名立景庆恒升延长道泰世美永承。 妇排行:佳逑惠迪友爱连芳鸾和凤鸣金英玉相顺慈贞淑徽音传香齐眉宾敬贵如姬姜。 女排行:深闺宜弟娇婉庄清珠园翠润桂质兰心宝华荣发瑶枝琼林福全韶秀荷菊娉婷。

福建福鼎喻氏字派 延淑国太茬天大子得友绍立瀛秀捷足步清雪诗书万载存。



  即便是同一个姓式,辈分用的字也是不一样的,我姓周,我是“文”字辈我下面是“明”字辈,我上面是“昌”字辈、“久”字辈、“德”字辈。同样周姓的人,也许不是采用我们这个派别的字辈



  上为礼,下为棉

3、喻氏的起源和分布


  喻姓迁徙与分布
喻姓的迁徙时间开始很早,从各种姓氏书籍和很多族谱中都可以看出,出自周王族的一支,即现今喻姓中的谕猛后裔,早在东汉以前就有人由现在河南郑州一带的原籍迁出,中间可能一度居于湖北,但到谕猛即迁到了江西南昌;原来留居原地的,在唐以前又有人迁到了今属河北、山东的河间、渤海郡一带。出自俞药的一支,得姓不久后就曾迁居于西蜀,后又有人迁江西南昌,再迁浙江严州,还有一支直接从西蜀迁到了浙江杭州。
从迁徙的原因、目的、方向、路线和地域来看,喻姓在历史上的迁徙,有很多与其他各姓相同的情况,但也表现出了一些独有的特征。具体而言,表现在:
一、迁徙原因:
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无论是个人、家庭、家族,还是部族或者民族,其定居与迁徙无一例外的都是以安居乐业为基本目标,通过尽可能有效的手段去求生存、求发展。自然,从迁徙目的的角度来考察,导致迁徙的根本原因无外乎三个:一是为了生存而转徙,即所谓谋生觅食,且不说个体的行为,即如游牧民族的逐水草而居,也不外乎如此;二是为了安定和有序,个人方面主要是为了避乱、避仇而流转,政府方面则主要为了控制与平衡而调动。三是为了发展而开拓,对于家庭、家族而言,以置业分居为基本手段,对于部族或民族而言,则以整体迁移为特征。在生产力水平低下、战乱频繁的社会大背景下,生活中的无奈甚至迫不得已,往往成为了迁徙中最主要的动因。从所属性质的角度来看,则大体又包括政治原因、经济原因、自然原因、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五种。其中,政治原因主要包括政府行为、朝代更替、少数民族的入侵或入主,经济原因主要包括贫困、局部人口压力、跨地域商业活动,自然原因主要包括各种灾荒、瘟疫导致的天灾人祸,社会原因主要包括各种社会性动乱、矛盾与纷争,个人原因则包括谋生、避仇、经商、旅游、投亲、出仕或从军后落籍、出嗣等等。喻姓在几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就迁徙原因而言,中国古代各姓氏迁徙流转的共同原因几乎都具备。
1.因人丁兴旺而就近分房
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家族发展起来了,自然就会人丁兴旺,而大家庭的生活虽然有很多好处,能够通过分工与合力而使家庭变得更加强大,但是同时也会因为人多心异而引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加大管理和维持的难度,因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分家也就成为了必然。同时,随着代数的增加,血缘关系越来越远,亲情也会自然转淡,从而使得对于生活空间的扩展,成为发展中必然的要求。开始时可能只是简单的分家,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狭小的空间的容量必定会被实破,自然就不得不由就地分家而变为就近分房。于是乎,开始时的一个家庭,很自然的就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家族。虽然居地仍然相对集中,但必然会成为村落。与之相应,只要发展顺利,人口自然会是越来越多,就近分房、聚族而居所形成的村落,也慢慢的会出现人增地窄的问题。于是乎,表面上的就近分居,实际上也就随着家族的不断扩大而越分越远,因之而不断形成新的聚居村落。对于居住在行政交界地区的家庭、家族来说,在实际距离上原本是就近分居,但是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不意之中就出现了跨州越县甚至出省的情况。喻姓由南昌而分居新建、丰城等县的不少支派,就是如此分家后逐渐发展起来的。
2.因家境富饶而另行置业
人的智愚各有不同,身体状况也有好坏之别,因而能力也就有自然的大小之分,再加上勤勉程度各异,有效劳动力多少不同,由联姻而带来的外援也或大或小等因素的影响,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总会出现部分强人,在同样的自然环境与条件下,取得超出常人的收获。在传统的封建宗法制社会中,个人因素的影响,又往往可能导致一个家庭、家族甚至一个地方、一个部族、一个国家得到强势的发展。而一个家庭壮大了,富裕了,通过买田、买地、买山、买水、购房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家业,也就成为了传统小农经济社会中必然也是唯一的选择。即使是因为当官或者经商致富的,也往往会“以末取之,以本守之”,通过购买农田、庄院来储存和扩大已得的财富,并且作为传给后世子孙的主要遗产。于是乎,先是在老家附近地区择地而购,或者因为仕宦、经商等原因导致一时的暴发,或者因为不断的积累与壮大,在购买能力很强而本地已无足够的田地可买的情况下,也就不得不在远处置业,择子分居。正因为如此,因富而迁,也就成为了迁徙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喻猛后裔各地旧谱中所载宋代喻从政九子分居,从而衍出江西南昌、丰城、新建、奉新、新昌、萍乡以及安徽当涂、四川内江、湖南平江九大支,其中南昌附近各县的支派,就是因此而分迁繁衍出来的。尤其是大纲支派之分居丰城、大常支派之分居新建,更为典型。
3.因仕宦、从军、充徭役而落籍
因仕宦而迁移,不仅是中国古代各姓氏分迁中比较常见的原因之一,而且由此而迁出者,往往会因为其社会地位比较高、见识较广、经济实力较强,在迁居时选择的地域和环境通常都比较好,从而为后世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的甚至还因为后代中多有出仕者,或者因为家境富饶而人丁兴旺,从而很快便成为了当地的名门望族。虽然在古代官位有肥瘦,居官之地有好坏,但即使居官之地就大范围而言是相对比较封闭、落后的地区,而其落籍之处,就局部而言,也通常会是当地相对比较好的。所以,因出仕外迁而新衍出的支派,往往会比原籍发展得更快,繁衍出的人口也会更多。而所迁之地是信息比较灵通、交通比较便利、商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城市及其附近地区的,当然更盛。即使是相对闭塞之处,虽然信息、交通、商业化程度等方面的局限,对于一个家庭、家族及其所在地区长远的发展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这种影响远远不会比地形、地势是否开阔平坦,田地是否充足,土质是否肥沃,灌溉是否方便所带来的影响更大。因为在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而以种植业为主要生存、发展途径的情况下,后者才是制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于现在中国农村中的很多地方、很多家庭来说,占有生产资料的多少与优劣,抵御水灾、旱灾、火灾、疾病等天灾人祸的抗风险能力的大小,仍然是困扰农民脱贫致富的瓶颈,自然更遑论在社会整体发展水平要低得多的古代。换一句话来说,靠天吃饭的程度与发展壮大的潜力刚好成反比,较佳地域的选择和已经拥有的较强实力,也就使得因宦游而迁的家庭往往容易把握发展的先机。很多姓氏都有多个郡望,有的固然是因为源出不同,各有兴盛之地,但因为支派的迁徙而形成新的郡望,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喻姓中俞药支迁居浙江的主干,就是因官而迁,而现居湖南宁乡、湘乡、娄底、长沙、安化、益阳一带的谕猛后裔,其始祖喻瑫就是在宋代因出任潭州教授而从江西迁到湖南的,虽然其最初的择居之地并不是很好,但适应农耕的各种自然条件比原籍还是要好得多,所以后来的发展也就比其留居在原籍的兄弟之后要强得多,现有人口约有六万,先后迁居省外的尚未统计在内;现居川、渝、云、贵的大部分喻姓,就是明代曾任刑部尚书的喻茂坚的传人,其中有很多支派都是因官而迁的。谕猛后裔这两支的人数,都成为了喻姓同期分迁各支之最。
因从军而驻留,通常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充任军官率军驻防而落籍,二是因军垦、军屯或戍边而留居,三是因种种原因脱队而流落。属于第一种情况的,与因宦游而落籍者有些近似,即使不是携家眷而迁,而是和后两种情况一样是去了以后在当地娶妻生子,也因其自身条件较强,建家基础比较好,其后人的发展情况也比较可观。如现居重庆南川、四川合江、古蔺、乐山、成都、泸州及贵州仁怀等地的喻姓,其先祖喻秀轻就是在明洪武年间由湖北麻城从军,充任校尉后领军驻扎南川而落籍的,其后裔现有两万多人。虽然其中可能包括由另一支误混误合而来的一部分,但可以肯定是其后人的也在一万以上。后两种情况因为都具有身不由己的因素,在地域上往往不能有所选择,而最初的经济实力相对也比较薄弱,在当地娶妻成家也因自身条件所限不能有更多的选择,所以即使是处在经济相对比较活跃的地方,其发展速度也相对较慢。譬如福建福鼎喻氏,其先祖是在明朝永乐年间从当时的湖南长沙茶陵州从军而去的,至今历时六百年,而繁衍出的人口只有两千多,与居于四川、重庆、贵州的喻秀轻一支,悬殊就很大。但因为这一支是因为军屯而留驻,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在现在广西、云南、贵州某些地方的一些小支派,其源头可能属于第三类,人数也就更少。
因充徭而定居,也有两种类型:一是因长期转输或屯垦而成为边民,二是因充当民夫而成为陵户。前者既有为支持征战而运粮运草,在战事连绵中长年充当劳役而不得不因时制宜的,也有为边关修工事、垦荒地,从而变相从军的。喻姓居于云南的支派,就不乏由此而衍出的。后者则往往是因为修筑皇陵,旷日持久,从而不得不落地生根成为陵户的。喻姓现居辽阳、铁岭一带具有旗籍的,多半就是由此而来。
4.因谋生或经商而外出
因谋生而外出,从而落籍他乡,是古代常见的迁徙原因之一。在各个朝代相对稳定的时期,因为天灾人祸而外出逃荒,从而流落他乡,落地生根的尚且并不鲜见,在时局动荡而户籍管理比较混乱或相对松懈的时候,这种情况自然更多。从各种史籍的记载可以看出,大凡古代出现流民比较多的时候,往往也就是在大的水旱灾害之后,逃荒的队伍边走边停,虽然在灾过后仍有回归原籍的,但除中途死亡的外,在逃荒途中随遇而安的也有不少。几乎每一次大灾之后,除灾区人口锐减外,未发生自然灾害而经济相对富裕的地区,人口都会有所增加,其中有一部分,就是由此而来的。在一些姓氏聚居地中偶尔夹杂的异姓,有的就是因此而迁入的。在喻姓古代的迁徙过程中,也有这种情况,只是旧谱中通常没有明确记载而已,云、贵、川有的旧谱中就有隐约的反映。
另外,古代也有很多有劳力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民外出做工,或到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做手艺,当帮佣,或到土地比较多的地方帮人种稻收谷,或到山区代人伐木,如此等等,作为谋生辅助甚至是主要手段。这些外出者中,固然多数只是短期外出,挣到钱后仍回家乡的,但也不乏因为常来常往,与当地逐渐熟悉后长住的,而其下一代随去后,因为继续打工甚至就地成婚,从而正式安家落户,成为了新住民。只是因为起点低,所以发展也慢。同时,多数因为文化水平低,或者出去较早,对族史不甚了解,与原籍的联系也少,所以往往在过了若干代修谱溯源时,对其由来与先世情况,也就茫然无知,不得不付之阙如。那些虽也有旧谱,但对先世由来根本说不清楚的支派,有不少就是由此而来的。这种迁徙,在多数姓氏中都有,在喻姓中也不乏其例。譬如湖南华容、安化等县的喻姓,就是因为外出谋生而从宁乡迁去的。
因经商而外出,从而寄籍他乡的,较以其他形式外出谋生而定居的,情况往往要好得多。因为大凡外出经商者,都小资财,因而要易地而居,也就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加上因为长年奔走四方而见多识广,所以要择地安居,往往也比较有眼光、有能力作出较好的选择。即使是因为经营不善,并无多财,也因具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对于子女也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要重新振兴起来也相对比较容易。自然,因经商外出安家的,比起那些纯粹以务农或出卖体力而外出谋生者来说,发家也就要更快一些,有的甚至还不亚于因宦游而外迁者。如现居重庆叙永的喻姓,就是在清朝雍正年间从四川内江因经商而迁去的,现已繁衍出两千多人,比其他地方一些迁居时间更早的支派人数还要多。
5.因投亲、寻亲、随亲而播迁
中国人是最重视亲情的,因为种种原因而外出者,总会长抱着一份浓浓的故乡情结,而仍然留在家里的亲人,则往往会有一种心念身随的愿望。因而在艰难的生活重压下,一方面缘于攀亲投友,常常会出现一个家庭、家族中有人在外发达了,其在老家或近或远的亲人,总有由一个而一家,由一家而一族的迁居者;另一方面,有人成家后外出谋生,多年失去音信,家中的后辈长大成人后出去寻找,无论找到与否,都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在异处安家。由此,也就构成了中国古代姓氏迁徙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喻姓的发展史上,因投亲而迁的,在云、贵、川地区比较多,如遵义、铜梁、毕节等地有多个小支派,其迁入时间相同而始祖各不相同,就是因为当初族中同迁和投亲导致的。因寻亲而迁的,缺乏记载,往往在原籍旧谱中被归入外出失考之列,而在迁入地旧谱中,则是“始祖以上莫得而详”,甚至能详的也多数说不清当初外迁的原因或原籍所在地。如湖南怀化会同县一支,就是在明朝洪武年间因寻亲而落籍的。因随亲而迁的,则有河南光山一支,其始祖喻孟烈是在明朝正统年间随舅舅迁去的;江西高安有一支是缘于堂兄出赘,堂弟随后迁去的;贵州毕节则有一支当初是随表叔而迁的。
6.因家庭不和而转徙
所谓“家和万事兴”,这是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的道理,并且成为了普遍认同的生活中的格言。但是,因为人心不同,智愚有别,而各种愿望和需要,也往往会因人而异,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或大或小的摩擦,也就成为了寻常之事。由于利益的冲突而导致兄弟阋墙的固然是少数,但是,因为对于某些事情的理解不同,或者是在某些时候的言语不合,又或因为对某些事情处理方式的不同,从而导致父子、兄弟失和的,无论何时何地都在所难免。正因为如此,这也就成为了一些家庭分家和迁居的不足为外人道的重要原因,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具有共性的现象。喻姓在过去的迁徙中,出于这一类情况的,也并非没有。譬如俞药之后,现在居于湖南浏阳的喻姓,根据其老谱记载,其始迁祖就是因为兄弟不和而从平江迁去的。不过,属于这种情况的,可能更多的是由于家庭成员间对于家庭的管理与发展持有不同的意见,从而导致个性要强的一方另迁他处以谋发展,所以,迁出者后来的发展往往并不会差。现居平江、浏阳的喻姓,虽然同出一源,但平江共三房,现有人口近两万,而迁到浏阳的一房,人数也有近八千。
7.因避乱、避仇、避祸而流离
在中国古代,因各种内乱及少数民族入侵、入主中原而导致的频繁战乱,往往使得成千上万的家庭甚至一个一个的家族被迫背井离乡,迁徙外地,由此而成为了各姓氏大规模迁徙的最主要的社会原因。这样的动乱,每个朝代更替之际都有,有的朝代中间也有,每一次都无一例外的引发了大规模的姓氏迁徙。尤其是象魏晋南北朝、唐末五代和辽宋夏金元对峙时期,因为动乱持续时间很长,就都曾出现过大规模的社会性大迁徙。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涉及人口之多及对中国姓氏分布所带来的影响之巨,都是其它时代或别的原因所导致的迁徙无法比拟的。现在南方的大多数姓氏,就是在这几个时期里从北方迁来的。喻姓中源出姬姓的一大支,后来在北方没有传人,很可能也就是在这几次大规模的迁徙中全数迁到了南方之故。而喻姓中很多支派的分迁时间往往是在朝代交替、战事频仍之际,迁居地则往往是那种比较偏僻闭塞,与外界交往较少也不易交往的地方,甚至是省、府、州、县交界之处的丘陵与山区,也反映出了这种痕迹。如江西万载的罗城横坑,萍乡上粟县福田镇的清溪就都处于群山环抱之中,浙江桐庐的横村镇后岭村等则是典型的丘陵地区,而湖南宁乡的青山桥,更不仅是丘陵地区,而且还是州县交界之处,就是典型的例子。
因避仇、避祸而迁,在很多姓氏的分支迁徙中都有,而且有的迁入异地后还改用他姓,从而成为了一些姓氏构成中的特殊成份。喻姓在古代的分迁中也有这种情况,如新建新塘谱中所载濠溪支派终结的原因为“原良合门被戮,复兴父子他遁”,就是一例。只是对原良一家被杀的原因是什么,又是谁杀的,与复兴父子又有什么关系,他们逃到哪里去了,是不是有传人,是不是还有改名换姓之事,都没有明确的记载。现在喻姓中始于元明之际而源头不明的,可能有某一支就是其后人也未可知。
8.随政府大规模移民而改籍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朝代的统治者为了加强和巩固统治,或者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都曾强制性地组织大规模的移民,尤以秦汉和明清两个时期最为突出,这也就成为了大规模迁徙中最主要的政治原因。由于具体的目标和方式不同,这种由官方组织的大规模移民,大致又可以分为五类:即或者为了消除既有或潜在的反叛势力的而进行的调迁,或者为加强和充实边疆地区的力量而进行征戌、屯田、流徙,或者为加强对新开拓地区的控制而进行的征募和迁移,或者为平衡人口、开垦荒地、恢复经济秩序而移多就少,或者为兴建大型工程而组织搬迁。另外,除夏、商、周三代早期的部族迁徙外,从周朝以至民国,中国历史上曾有多次迁都之事,从而先后出现了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等有名的古都。伴随着每一次迁都,都曾有大批民众跟随着转移,尤其是一些官僚和世族的随迁,不仅使得很多姓氏的分布出现了变化,而且因之而形成了新的郡望。如两晋之际的王、谢之成为江浙一带的望族,就是其例。正是因为这种由政府组织或者由政府行为而导致的大规模移民,也就使得很多姓氏的人有了成批的迁徙。在喻姓的流布过程中,也和很多别的姓氏一样,因之而有流转。比较典型的如安徽肥东、湖北黄岗等地喻氏,就是明初由江西饶州府鄱阳县瓦铄坝筷子巷迁去的。再如现居四川和重庆的好几支,都是在湖广填川时从两湖地区迁去的。
9.因朝代更替而隐居
由于受封建正统观念和伦理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曾发生过很多因朝代更替而导致前朝官僚与遗老遗少隐居的故事,譬如早在商、周易代之际的伯夷、叔齐因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还曾被古代的士大夫长期奉为忠君守节的典范。因此,每当朝代更替之际,就总会出现一些基于所谓义节而隐居的人。这些人固然大多是采用弃职归田或托病不出的方式,隐居于故乡,但其中也不乏另觅偏远之地隐居者。在喻姓发展史上,晋代的喻合不应晋武帝之召而隐居庐山北阜,后传出喻猛后裔主干,就见于多种姓氏书籍的记载。其族孙又有喻伦,曾为南昌尉,后隐居新建,传出新建、奉新喻氏中的两支,也是其例。
10.因贬谪或流放而辗转
在中国古代,经常因为各种政治原因或者政治斗争而有官员遭到贬谪、流放,又常有各种免死的重罪犯被发配、充军到边远地区戍边,或者被羁押到皇家墓园守陵,有时还是将大批犯人或其家属以及大案、要案中的被牵连者一同强制迁移,规模很大,所以,这也就成为了古代姓氏迁徙中的原因与途径之一。喻姓历史上因居官遭贬谪或因重罪被发配到边远地区的,似乎没有,但在现在的东北地区有一支隶属清朝的旗籍,且相传先世曾为清代皇家守陵人,何以会如此则不知所以,也就不能排除是基于某种原因而受到处罚的结果。因为喻姓属于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虽然也有几支在元明清时期迁居东北的,但族籍均为汉族,各种史籍和旧谱中并没有满族中有喻姓的记载,所以,这一支只会是后来因成为满族仆役而入籍的。只可惜缺乏相关文字材料的记载,难以考清详情而已。
二、迁徙类型与方式:
就人类社会的各种迁徙而言,无论是自然性的还是非自然性的,也无论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的,总体的迁徙类型无非是两种,一是自发的小范围、常发性个体迁移,二是应征、应募的大规模、偶然性的群体迁移。但因为具体的迁徙原因、动机和目的各有不同,所以,其迁徙方式也各有不同:
1.只身外出
虽然就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而言,影响最大的是大规模的群体性迁徙,但在古代人口流动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则是小规模、常发性的个体迁移。尤其是为了谋生或者因为出仕、从军而外迁的人中,各个姓氏的各个支派中都有很多是只身外出的。其中,有少数外出后发达了的,因为探亲、寻根、修谱等活动,与原籍建立了联系,因而在原籍旧谱中记载了外迁的原因和去向,而更多的则因与原籍完全失去了联系,而在原籍旧谱中只有“外出失考”字样,充其量也只有大范围的去向。甚至有的外出者虽有祖籍和由来的口传,但过了若干代后编修家谱时到原籍追宗寻根,在原籍旧谱中却找不到可以衔接的记录。因为在古代姓名文化中,虽有名与字并行,但在实际的运用中,却主要只在读书人中流行,多数农民虽然在小时候有小名,后来有大名,但并不是名与字的关系。所以,到了修谱时,为了长幼有序,辈份清晰,往往都是临时按族中共拟的字派,大约参照其常用名另取谱名登录,再以其常用名为字。很多早年外出者,或者其名已被族人忘记,或者长期与原籍失去了联系,就只在其母亲的相关记载后列出了谱名。而其居于异地的后人则只知其本名而往往不知其祖籍的谱名,所以在溯源时就很难对上。这也就是各个姓氏的支派在追根溯源时经常遇到的问题。虽然它不是导致各姓氏中某些支派考不清来源的唯一原因,但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也恰恰说明,在古代的姓氏迁徙中,只身外出,是一种很普遍的迁徙方式。
喻姓中因为只身外出而失考的,在南昌及其附近的丰城、新建、奉新等谱中最多。因为这一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喻姓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喻姓早期的兴盛地,喻猛一支后来居住在其他地方的喻姓,最初都是从这一带分迁出去的,尽管有的又曾再分、再迁,但其最初的源头,莫不在此。正是因为祖居地外出失考的多,而迁居地往往受到时间、空间和经济力量等方面的局限,所以,对于源流和迁徙原因与经过能够明了来龙去脉的固然不少,而无法准确考清的也同样很多。现在居于湖北、河南、四川、云南、贵州的某些支派,不知最初的源出,其原因正在于此。同时,因为南昌是各地喻姓都认同的发源地,有的虽然并不直接源出南昌及其附近地区,族中也会因为从众等原因而传出源于江西南昌或者丰城的传说,而其实际的祖居地并不见得就是在南昌或者丰城,有的是源出附近的新建或奉新,也有的则经过了其他地方的中转。譬如四川内江的一支,其旧谱中所载源出南昌,而实际上则是从江西高安迁过去的,重庆有一支旧传源出丰城,而实际上则是从湖北竹山迁去的,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2.举家迁移
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是很重的,再加上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和约束,所以,挈妇将雏或者奉母随父举家迁移,也就成为了各个姓氏迁徙中最为常见的形式。大凡有了家或者有亲人在,而其迁居又不是迫于无奈,身不由己,如从军或因犯罪被羁押,往往都会采用这种方式。各地喻姓支派中,凡在溯源时能和祖居地衔接上的,通常都是如此而迁。即使对祖源不甚了解,修谱较早的,也对其迁居方式有大略的记载。譬如现居陕西安康紫溪河的一支,其旧谱中就明确记载,其先祖是在清朝乾隆年间由兄弟五人共同奉母而迁的。与迁居地的旧谱相应,在各原籍谱中,也往往可以看到举家同迁某地,父子寓居某处之类的记载。如现居江西丰城县同田乡的一支,在原籍新建旧谱中,就有父子一同寓居钞塘的记载。
3.结伴而徙
结伴而徙的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同族中的叔侄、远房兄弟或者与其他亲戚关系的人一同外迁,二是朋友相约同迁。在喻姓各支中,前一种情况比较典型的有现居湖北黄冈、黄陂、大悟、武汉新洲及河南罗山、息县、光山、信阳等地的喻氏,其先祖就是在明洪武初一同经由江西乐平县瓦筲坝筷子街迁到湖北黄冈、黄陂等地再分支的。后一种情况比较典型的有湖南宁乡喻氏,在当地文姓和汤姓的传说中,有汤、文、喻三友结伴同迁,并且去世后同葬一山之说。
4.群体转移
群体转移是在政府行为的引导或者强迫下进行的。其中基于自愿而主动迁移的,包括随迁都而移与应募而迁;出于无奈而被迫迁移的,则主要是被强制征调到异地安置。前者或者是着眼于日后的安全保障与发展空间,或者是为了得到相应的补偿与赋税减免等优惠政策带来的眼前利益,虽然在根本上可能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但对于有识者和在既有生活中面临困境者,往往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所以,尽管要背井离乡,但被迁者还是乐于参与。甚至有的本不在募迁的范围,也还会想方设法先迁到可以列入迁徙对象的地域。中国古代曾先后形成了几个有名的移民地,如山西洪洞的大槐树、湖北麻城的孝感乡、江西乐平的瓦筲坝,每一个地方都曾迁出几十万人,而当地的户口与人数在相关的几十年内并无太大变化,原因就在如此。这种情况在明清初年组织大规模移民时表现得尤为突出。后一种情况以唐宋以前为多,因为是强制迁移,被迁者往往是身不由己,而且通常并没有什么补偿和优待,所以这种迁徙往往近乎逃难。同时,因为迁居地多数是比较落后的边远地区,所以后来很难得到发展。即使是被迁到较好的地区的,往往因为受到了诸多的限制或者被原住民排挤,也很少有形成望族的。喻姓进行群体迁移而见于各地谱牒记载的,主要在明初由江西迁到湖北、安徽,清初由湖广迁到四川、云南、贵州。现在居住在这些地方的喻姓各支派,都是因此而迁去的。在其旧谱中关于源头的记载,往往有迁自江西乐平瓦筲坝、湖北麻城孝感乡之说,就是显证。



  不知道

4、百家姓喻的来历,有什么历史名人吗?


  喻氏得姓考
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却又人数较少的姓氏,其最初的源头虽然不像某些来源复杂的姓氏那么头绪纷繁,但也并不像那些来源单一的姓氏那样简单清晰。根据各种古代文献和各地旧谱的记载相互参证,追本溯源,现在可以确知喻氏的得姓源头有两个:即姬姓之喻和俞姓之喻。另有所谓芈姓之喻和吕姓之喻,只在疑似之间。而有些姓氏书籍中还所谓愈姓之喻,则当是出于误传。�
一、源出姬姓之喻
源出姬姓之喻与周代的王室是同宗,也就是说,这一支是从周王朝的宗室中衍生出来的。其最初的得姓是姬姓,而后才在周王朝的“胙土命氏”中或直接、或间接地被另立为氏。所以,它并不是原生意义上的姓,而只是姬姓的一个分支。不过,因为姬姓又是由黄帝轩辕氏衍出的,所以这一支也就可以肯定是中华民族人文共祖黄帝的直系后裔。�
在现在的整个喻姓中,这一支的人口最多,支系也最为复杂。因为各种姓氏书籍和各地旧谱中记载的具体得氏之祖不同,所以同出于这个源头的喻氏,又可以分为两个大支:一为春秋时期郑国的公族之后,一为西周时的祭(zhài)国祭公之后。前者又包括四个分支,其中前两个应该是肯定的,后两个则可能只是出于误传,充其量也只在疑似之间。后者只有一支,但是不是属实,也还多有疑问。另外,少数旧谱中还有以先祖之名为氏和因食采而得氏的说法,不可信。�
1.出于郑公族而由谕改姓的第一支
源于郑公族的第一个分支,是多数旧谱中所记载的:初于周代得氏为谕,后至汉代改姓为喻。�
相传周宣王姬静封其异母弟姬友于棫林(今陕西华县东,汉以后又称咸林,喻姓和郑姓各地旧谱中多作咸林),为郑桓公,到其子武公,有的说是几代以后,分支赐姓,其中一支姓谕。到东汉和帝时有谕猛(有的旧谱作孟),字骄孙,永元己丑(公元89年)官苍梧太守,为清白吏,以“谕”与“喻”两字字形相近,而且读音常常混淆不分,喻字又比谕字少四笔(指繁体),因而改姓为喻。到唐代有喻迪冲,字赳夫,号伯洪,武德三年为关西道团练观察处置使,后被加封为都统天下大元帅,其后派分两支。到宋代有喻从政(有的谱中作闻政),字成夫,生子九,再衍九派。关于这一支的源流,各地旧谱中所载虽然详略不同,对于究竟是在郑武公时还是在其后得氏说法不一,有关从政九子之说也存在歧异,但源出郑桓公之后,最初得氏为谕,而后由谕猛改姓为喻的说法,则是一致的。这种说法与南宋郑樵所著《通志�6�1氏族略》、清王相笺注《百家姓》等古代姓氏书籍所载也是相符的。�
2. 出于郑公族而由谕改姓的第二支
源于郑公族的第二个分支,最初起源与第一支是相同的,也是先得氏为谕,后改姓为喻。所不同的,只是改姓之祖并不是上一支的谕猛,而是东晋时的谕归。�
据多种姓氏书籍和旧谱记载,谕归曾作过曲阜令,担任过侍御史,著有《西河记》,各种材料中虽然都没有关于他改姓的明确记载,但所载他的姓往往完全不同,正如前文所引,有作谕的,有作喻的,也有作俞的,有的还包含了他改姓之意,如北宋初陈彭年等所撰《广韵�6�1遇》载:“喻同谕,姓。东晋有谕归,撰《西河记》二卷。何承天云:‘喻音树,豫章人。’”罗泌《路史》称:“谕,郑公族之后,《晋书》有谕归,撰《西河记》。”宋末王应麟《急就篇�6�1巨楼谕喻聚住逗注》亦云:“谕氏,东晋有谕归,撰《西河记》。”就将谕归作为了谕姓的代表。甚至在有的姓氏书籍中,谕姓和喻姓中都收了他。虽然出现分歧的原因,多数姓氏书籍中都没有去辨析,但正是因为各种史籍和姓氏书籍中作谕、作喻的都多,也就恰恰可以说明,正如谕猛和喻猛一样,只是因为他原姓谕,后改喻,所以就有了不同的记载,有的是记其原姓,有的则是记其改姓。在古代凡因为各种原因而改姓的,在不同书籍的记载中,往往都如此。�
现在网上一些姓氏资料中称自谕归改姓之后,又有很多人跟着改了,世上再也没有了谕姓,还有的更直说他是最后一个由谕改姓为喻的人,大约就是由此而来。只不过并不是从他改姓后就再也没有了谕姓,事实上是直到南宋时还有,譬如《陆游诗集》卷十六中就有《汪给事太夫人程氏挽辞太恭人谕氏挽辞》,而前文所引《通志�6�1氏族略五》的记载更为显证。由此可知,大约是到了宋代,谕姓才全部改为喻姓,或者虽有未改的,也没有了传人,所以其后再也找不到姓谕的人了。
�3. 可能出于郑公族而直接得姓的一支
源于郑公族的第三个分支,是部分旧谱中所记载的:直接得姓为喻。�
在这一支的旧谱中,关于得姓经过的记载通常都比较简略,对于具体是什么时间、由谁、因什么原因或者以什么为依据而得姓为喻,往往语焉不详。其所记的内容,大抵都是相传周宣王封其弟姬友于咸林(本为棫林)为郑伯,其子武公名掘突,得桧、虢之十邑[HT5K](有的作十二邑,误)。其后子孙繁盛(有的说是传二十二世),遂分出郑氏、蔺氏、俞氏、喻氏等数十姓(有的说是五十姓),喻姓即其中的一支(有的说是列二十七)。而后就是到某个朝代有某某,或者越多少世而有某某,居于某地,几传以后有某公,由某迁某而为本支祖云云。因对早期源流不甚了了,所以不得不付之阙如,如湖北黄陂谱就是。也有个别说得很具体的,如江西新建义渡、久驻等谱就认为是郑武公之后,周、郑交恶,郑伯第二子彬恶其无君,别为喻氏。丰城董家镇泉溪村泉南南边溪支谱则称是武公之孙、庄公之子彬更姓为喻。谕猛之后也有采用此说的,如江西上高谱就是。推其由来,应是本于《路史》所载,或者喻姓族中原有此传说,而《路史》所载即因之而来。�
不过,郑自宣王时始封,到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一共才传了二十三代,为什么既不是开始时分立姓氏,也不是中间陆续分出,又不是国灭后改换姓氏,而会在倒数第二代分出这么多姓氏?从常理上很难说通。而且,郑桓公之后人数最多的是郑姓,而郑姓并不是首先分立出来的,而是在郑国被灭后其子孙以国为姓才出现的,所以分出姓氏之说似难成立。再者,倘若真如其所说,一个小小的郑国就分出了这么多姓,那么周朝的王室又分出了多少呢?周代分封了那么多诸侯,又会分出多少个姓氏?其可信度自然不能不令人怀疑。�
4. 可能出于郑公族而由渝改喻的一支
源于郑公族的第四个分支,是少数旧谱中所记载的:起初得姓为渝,后来改姓为喻。�
这一说应是本于《姓苑》所载,从吴曾的《能改斋漫录》或者吴氏所据的材料间接引来,只是在相关的旧谱中,详略各有不同。不过,尽管看起来有板有眼,而且与罗泌《路史》卷八渝氏条所称:“郑后有渝氏,通作喻。”及其卷三十二喻姓条中所谓郑后五十姓有渝姓之说正相应,但其真实性却又颇值得怀疑。�
5.可能源出古祭国的一支
源于姬姓的第二大支,相传出于西周时的祭国。古祭国本是商王朝的一个邦国,在甲骨文中就被多次提及。周朝灭商后,也灭了祭。先是武王封其弟蔡叔于此,于是祭国也就成为了一个姬姓的小国。管、蔡之乱后,周成王把周公的第五个儿子分封在这里,直到东周初年,才在郑庄公的开疆拓土中被灭。根据有关文献的记载和相关考证参核,其故城所在地在今郑州市金水区祭城乡祭城村,所辖区域则包括今河南省郑州市东北郊与中牟县一带。从喻姓分支的角度来看,如果源头中确有这么一支的话,那么其得姓应该是喻姓各支中最早的。不过,历史上是不是曾经有过这么一支,尚难十分肯定。因为在旧谱源流中记载有该说而比较清晰的,主要为安徽旌德、歙县、绩溪一带的喻姓,但其旧谱中所载,颇有可疑之处。而其他一些地方的旧谱中虽也有提到的,但通常都只是因为对早期源流不甚清晰,从而并存诸说而已。�

这两种说法虽然都比较特别,而且其旧谱中也都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从谕猛之父、祖以来的传承世系,但其最初的源起都不见于其他文献和别的旧谱,应该都只是一地的传闻之辞,并不可信。�
综合以上诸端可见,源出姬姓之喻,虽然各种文献和旧谱中所记载的具体源头各有不同,其后的记载也都不是很清晰,有的甚至还有混淆与交叉的地方,但以各种记载互相参证,仔细推敲,其基本源流还是大致可以理清的。也就是说,在这一源头之下的上述七种说法,前两说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中间三种说法虽然存在一些可疑、可议之处,也未必全不可信,后两种说法则因别无佐证,应不可信。�
因为前几种说法所涉及的得姓时间和地域都很接近,由此可以肯定,喻姓最早是在西周末年或者东周初年得姓的,其发祥地则在今河南新郑一带。也可能正因为祭国为郑国所灭,其地归入郑国,所以就导致了在喻姓的起源上到底是源出于祭还是源出于郑传说不清。然而,按通常情况来说,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可能会有陆续外迁,但留居原籍的人应该会更多。可现在河南的喻姓主要居住在河南南部,而且都是在后来迁去的,多数源头不清。原籍为什么会没有谕姓存留?如果曾有而后来又都改为了喻姓或别的姓,那么为什么根本找不到任何线索?令人不解。�
二、源出俞姓之喻
俞姓的源头有多支,有本为俞姓的,也有源于别的姓而以俞为氏的。其中最早的一支可以上溯到五千多年以前的黄帝时期,当时有个医官叫俞跗,是历史上有名的良医,也是俞姓第一大支的祖先,其人其事见于《史记》和《通志�6�1氏族略》等史籍。俞姓的第二支从春秋时期郑国的公族中分出,和喻姓的第一个源头的得姓大约同时,很可能就是郑文公之子俞弥之后,也就是因俞弥而为俞氏。第三支出自春秋时期的楚国公族,和喻姓可能的第四个源头相同。其他还有几支出于满族、彝族、土家族、回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兴起较晚。�
由俞改喻,最早是从南朝梁代的俞药开始的,这在《南史�6�1陈庆之传》、《宋史�6�1儒林传》和《宛委馀编》中都有记载,前者的记载尤为详明。据传俞药在梁武帝时曾任云旗将军、安州刺史,只因为他出身于寒门,没有当时享有世官世禄特权的豪门背景,而“俞”与“榆”又同音,榆树在春天长叶前先在枝条间生榆夹,形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迂腐的梁武帝就对他说:“俞氏无先贤,世人云‘俞钱’,非君子所宜,改姓喻。”这样,就使得俞药成为了这一支喻姓之祖。�
不过,因为年代久远,其他文献又缺乏记载,虽然根据相关旧谱所载,可以确定俞药出自俞姓前两支中的一支,但到底是黄帝时的俞跗之后还是春秋时的郑公族之后,已难确知。�
俞药改姓喻,本在南朝,但其后人谱中有记载的都误为五代后唐、后晋时期。因为江西、湖南各地的谱中的错误都是一样的,而且都记载其后人第一次修谱在南宋时期,第二次修谱多在明朝万历年间,可见其误由来已久,很可能是因年代久远,族中传说渐渐模糊而导致的。浙江剡北喻氏本是俞药之后,但其谱中误记其源出渝姓,汉景帝时避皇后阿渝讳改姓喻,以唐代重华、迪冲父子为远祖,世系则以迁桐庐始祖启元为第一世,对启元以前传承无记载,根本没有提到俞药,当是因为先世源流失传已久。�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俞药后裔的谱中将谕猛列为祖先,也正如有些谕猛后裔的谱中把他记为喻药、喻乐或愈药,排在唐朝的喻迪冲之前一样,实际上是错误的,应该是缘于传说误混之故。�
另外,南宋高宗时有喻樗,是喻姓历史上一位有气节而又善于识才的名士,为俞药后裔,在《宋史�6�1儒林传》中记载了他的生平行事。但在有些旧谱的源流记或者序言中,可能是依据某些姓氏书籍或者《百家姓》注释之类的资料,将他记为俞樗,说是因为他聪明好学,于建炎三年考上了进士,而且多才多艺,精通世故,并善于识别人才,所以深得皇帝喜爱,以其所谓样样知喻(有的作“佯佯知喻”,意即明白晓喻,无所不知),而被赐姓为喻。现在网上一些关于喻姓源起的资料中,更有不少承袭其误。其实,这些旧谱或者其所依据的材料,只是因为误读《宋史�6�1儒林传》而弄错了。该传中所记载的,明明白白是喻樗,并不作俞樗。其原文为:“喻樗,字子才,其先南昌人。初,俞药仕梁,位至安州刺史,武帝赐姓喻,后徙严,樗其十六世孙也……”其中所说的“武帝赐姓喻”,是指南朝梁武帝赐俞药姓喻,而不是说宋朝的皇帝赐俞樗姓喻。再说,宋朝的皇帝在史书中都称“祖”称“宗”而不称“帝”,更没有什么武帝。现在也有一些新的姓氏资料中采用了这一材料,还有的说明是依据《姓苑》,却没有注意到《姓苑》一书写成在喻樗之前,甚至还在俞药之前,根本就不可能有此记载。当然,从俞药到俞樗,历时六百年左右,是不是只传了十六代,似有可疑。但既然正史中有这样的记载,应该有所依据,而且比较可信。现在谕猛后裔有的谱中将他作为汝砺之子,又以其堂侄良能作为其子一同列在自己的世系中,自然是误混。其后裔现居于江浙一带,以原籍桐庐、江苏常州为主。


星座网『xingzuo.com』文章,请勿转载!

在线起名
不限2个字名字3个字名字
姓名打分
姓氏:
名字:
推荐内容
免费八字改名字 免费根据八字取名字

免费八字改名字 免费根据八字取名字

根据宝宝的八字进行改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知识。不...[详情]

按生辰八字改名字 免费生辰八字改名字

按生辰八字改名字 免费生辰八字改名字

很多人都想要帮孩子改名。如果你想让孩子的名字有更好的含义,补充命运的不...[详情]

改名字看八字吗 八字一般可以起满分的名字吗

改名字看八字吗 八字一般可以起满分的名字吗

名字做为伴随一个人一生的符号,是需要用心去取的,但是很多的家长在第一次...[详情]

用心字的有气质的女孩名字 女孩用心起名字大全

用心字的有气质的女孩名字 女孩用心起名字大全

心给女孩取名须知拼音:xīnxīn的同音字信镡訢囟妡心忻新昕欣歆炘芯薪...[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