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星座 星座网 所有人都爱上的权威星座网站
百科日历表一天24小时的叫法

一天24小时的叫法

1、一天的不同时段的叫法1、夜半(子时)23:00-1:00:夜半为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夜半,是今明两天的临界点,又名子时、子夜、中夜,意为孕育。2、鸡鸣(丑时)1:00-3:00: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

1、一天的不同时段的叫法


  1、夜半(子时)23:00-1:00:夜半为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夜半,是今明两天的临界点,又名子时、子夜、中夜,意为孕育。
2、鸡鸣(丑时)1:00-3:00: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
3、平旦(寅时)3:00-5:00: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间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
4、日出(卯时)5:00-7:00:在古代,这会儿,官员们要上早朝、清点人数,称为“点卯”,也就是上班报到了。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此时,旭日东升,光耀大地,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
5、食时(辰时)7:00-9:00:食时就是古人“朝食”之时,秦汉时期,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早上这一顿是主餐。辰时,也是神话中的群龙行雨时。
6、隅中(巳时)9:00-11:00:临近中午,艳阳当空,蛇正潜伏在草丛中,是为巳时。这也是我们一天中精神饱满的时候。
7、日中(午时)11:00-13:00: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光线最强烈,就是正午的时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上古时期,人们把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
8、日仄(未时)13:00-15:00:日仄,又名日昳、日央、日跌等。昳,《说文》释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时,侧也。”就是太阳开始偏西了。
9、晡时(申时)15:00-17:00:古人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因此,“晡时”之意即“第二次进餐之时”。
10、日入(酉时)17:00-19:00:日入”即为太阳落山,这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古时,人们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
11、黄昏(戌时) 19:00-21:00:指太阳落下,天色欲黑而未黑之时,天地一片朦胧,眼中所见,仿佛都镀上了温柔的滤镜。
12、入定(亥时)21:00-23:00:人定,也是人静。这是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意思是夜已很深,人们停止活动、安歇睡眠的时候。



扩展资料:
古代十二时辰的起源:
古人将一天划分为12时辰,这源自古人对太阳运行轨迹的观察,把黄道12等分。
古人发现岁星(木星)12年运行一周天,但岁星自西向东,其一,不准,其二,不符合人们的认知,所以,人们假想了一个和岁星运行规律相同,运行相反的星星,称之为太岁。
木星是岁星,而太岁是由岁星这一概念延伸出来的“虚拟”星体,规定其运行方向旋转方向于五大星体一致,又规定了太岁每年行走30度为一辰,那么使用太岁纪年的时候,太岁的移动方位则与地理方位相吻合了。
而太岁与黄道十二等分相对应,于是便有了 摄提格 单阏 执徐 等纪年名称,大荒落便是其中之一。
根据天空十二分野的位置,刚好出于鹑火,对应巳时,所以,长安十二时辰第一集才始以? “大荒落,巳时”,也就是上午9点。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12时辰

百度百科-时辰



  曦晖朗曜



  凌晨:0时到6时的一段时间。
黎明:天刚亮时。
拂晓:天快亮时。
清晨:日出前后的一段时间。
早晨:从天刚亮到八九点钟的一段时间。
上午:清晨到正午12点的一段时间。
中午:白天12点前后的一段时间。
下午:从正午12点到日落的一段时间。
晚上:日落到深夜的一段时间。
子夜:半夜;午夜:指夜里十二点钟前后
正午:[high noon] 中午十二点
黄昏:[evenfall;dusk] 日落以后至天还没有完全黑的这段时间
傍晚:靠近晚上的时候。亦称“黄昏”
傍午:[near noon] 意同“傍晌”。接近中午时会
晌午:正午或午时前后
半夜∶[midnight]夜的中间;特指夜里12点钟
深夜:[late at night] 指半夜以后
午时:指上午十一点至下午一点,为旧式计时法
午前:上午
午后:下午
通宵达旦:从入夜直到天亮

2、一天24小时怎么定义的


  把一天划分为24小时的确具有一定的任意性,只要一天的时间是一个恒量,那么把它如何划分成小的时间单位都是可以的。

不过,把一天划分成24小时有它自己的方便性:24可以很容易地平均分成3份、4份,这样便于人们安排时间。另外,时间的划分不论古今中外都与天文观测有关,而天文观测中又普遍把一周天划分成12等份,因此一天分12等分或24等分就很符合天象。

另外,尽管“地球自转一周是23小时56分4秒”,但这是指在地面上观测同一颗恒星两次出现在同一个位置的时间,叫做“恒星日”。人们通常用的“日”却是两次正午太阳升到头顶的时间,是24小时!这个日是“太阳日”。
事实上,“小时”这个单位本来就是从观测到一天中等分出来的,指的是太阳日而非恒星日。
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区别是由于太阳和恒星与地球距离不同造成的。太阳日符合人的日常生活习惯,而恒星日才表示了地球自转时间。
参考资料:网络



  一年,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的时间。全长为365天又1/4天(365.2422日),也就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这叫"回归年" 历法上的年为了应用方便,不采用回归年,而是采用了完整的天数。公历的平年是365天,闰年是366年,每四年一闰,每百年少闰一次。使用的整天数的年历法上叫做"历年" 农历是根据月亮的朔望月共12个月算一年,一年是354天。每三年有一个闰年。闰年是383天或384天。 一年,又是气候变化的周期,气候由冷变热,再由热变冷;这包括了人们从事农业自耕种到收获的全过程。所以人们从很古的时候起,就用气候冷热周期变化这个自然规律作为计算时间的大单位,把一年作为制订历法的根据。 一个月,就是月亮绕地球一周,也就是一个朔望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59...日,也就是29日12时44分3秒,这叫做"历月"。众所周知,月亮是个球体,由于月亮绕着地球不停地公转,同时又跟着地球绕着太阳转,所以月亮对地球和太阳的位置也在不断地变动,月亮对着我们照亮的这一面,有时有,有时无,有时多,有时少,这就形成了月亮的圆缺循环。当我们看不到月亮的时候,叫做"朔"(多在阴历的初一和三十日)。过十四、十五天,我们就会看到圆圆的月亮,叫做"望"(多在阴历十四、十五、十六日)。月亮由这次朔到下次朔或由这次望到下次望,这就是月亮绕地球转了一周,就是一个月,我们把它叫做"朔望月"。 月亮圆缺循环变化的规律,人人都可以看到,所以人们很早就把它作为计算日子的单位,把朔望月作为制订历法的根据。阴历的一个月,就是根据朔望月定出来的。 一日,就是地球本身自转一周的时间,也就是一个白天加一个黑夜,共计24小时。地球是椭圆形的,自己不会发光,所在同一个时间里,地球只有一半向着太阳,向着太阳的这一半地球就是白天,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太阳的光照不到地球上,这一半地球上就是黑夜。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有规律的循环。 通常把太阳要升起来的时候叫白天,这就是一天的开始。在白天转为黑夜的时候,也就是太阳落下去的时候叫做黑夜。一天,通常是指这个天象变化的规律,就很容易被人们所掌握,并利用它来作为计算时间的基本单位。一天,是历法上的第一种单位。 这种用太阳定出来的日,叫做"太阳日"。太阳日又有"真太阳日"和"平太阳日"两种。真太阳日有长有短,这是因为地球绕着太阳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冬季地球离太阳远一些,所以公转就慢一些。地球公转的速度有快有慢,所以一天的时间也就有长有短。因此"真太阳日"的时间是不完全一样长的,这样用起来就很困难。为了方便起见,历法上用的不是真的太阳日,而是一个长短不变的日,这个日就是一年之中,真太阳日的平均时间长度,就叫"平太阳日"。按照现在惯例,一日的时间分成24等份,就是24小时,把24小时作为一日。依照现在惯例,一日是从半夜0点开始,到次日的半夜24小时止作为一天。但是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又把一天的二十四个小时分为十二个时辰,也就是用民间的十二个属相来代替。恰好每个时辰是两个小时,每逢单数进位,而每个时辰又分为三个部份,为初时、正时和末时,每天的交替时间是从当日的半夜十一点整开始为第二天的子时,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0点。所以夜晚11:00整到11:39分为初子时,11:40分到12:19分为正子时,12:20分到凌晨1:00整为末子时。而每天中午11:00整到11:39分为初午时,11:40分到12:19分为正午时,12:20分到下午1:00整为末午时,其它依此类推。 用日来计算短的时间很方便,如三、五天、十天、八天,但计算长的时间就很困难,所在在计算时间上还有月、年和世纪等。 阳历、阴历、农历 阳历(即公历),是世界上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由"儒略历"修订而成。儒略历是公元前46年,古罗马统帅儒略、恺撒决定采用的历法。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运动作为根据的历法。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一回归年)为一年。一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日,也就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积累4年共有23小时15分4秒,大约等于一天,所以每4年增加1天,加在2月的末尾,得366天,就是闰年。但是4年加1天实际回归年多了44分56秒,积满128年左右就又多算了一天,也就是在400年中约多算了3天。 阳历闰年规定:公元年数可用4整除的,就算闰年;为了要在400年减去多算的3天,并规定公元世纪的整数,即公元年数是100的整数时,须用400来整除的才算闰年,如1600年、2000年、2200年、2400年就是闰年。这样就巧妙地在400年中减去了3天,阳历规定每年都是12个月,月份的大小完全是人为的规定,现在规定每年的1、3、5、7、8、10、12月为大月,每月31天;4、6、9、11月为小月,每月30天;2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 阴历,是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来制订的。因为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又有太阴历之称,是纯粹的阴历,我国使用"农历",一般人叫它"阴历",那是不对的。农历不是一种纯粹的阴历,而是"阴阳历"。 阴历把月亮圆缺循环一次的时间算做一个月,12个月算做一年。然而月亮圆缺循环一次--一个朔望月,是29天12时44分3秒,比29天多,又比30天少。为方便,阴历把月份分成大月和小月两种,逢单的月是大月30天,逢双的月是小月29天,一年共是354天。 实际上,一个朔望月并不正好等于一个大月和一个小月的平均数--29天半,而是比29天半多44分2.8秒。所以12个朔望月实际上要比354天多8小时48分34秒,30年就要多出11天。因此,阴历30年中就要安插11年闰年,每逢闰年就在12个月多加一天。阴历的闰年是355天。这样,阴历每30年中有19年354天,11年355天,平均一年的长度是354天8小时48分。它的一年比回归年差不多短了11天。3年就短一个多月,17年就要短6个多月了。所以使用这种历时,新年不一定在冬天过,它可以在春天过,也可以在夏天或秋天过。它的惟一好处就是阴历上的每一个日期都可以知道月亮的形状。 阴历作为一种历法,由于它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相协调,所以当今世界上除了几个伊斯兰教国家因为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外,其他国家一般已经废弃不用了。 农历,是把朔望月的时间作为历月的平均时间。这一点上和纯粹的阴历相同,但农历运用了设置闰月的办法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就又具有了阳历的成分,所以它比纯粹的阴历好。 现在所有的农历,据说我们的祖先远在夏代(公元前17世纪以前)就使用了这种历法。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夏历。解放后还仍然叫做夏历,1970年以后我国改称为"农历"。至于"农历"一名的由来,大概因为由于自古以农立国,所以制订历法必须为农业服务。 农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农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纯粹的阴历并不完全一样,因为纯粹的阴历是大小月交替编排的,而农历年大小月是经过推算决定的。 农历每一个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阳地球中间,且以黑着的半面对着地球的时候)。有时可能出现两个大月,也可以连续出现两个小月。由于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所以在农历的每100个历月里约有53个大月和47个小月。 农历是基本上以12个月作为一年的,但12个朔望月的时间是354.3667日,和回归年比起来要相差11天左右。这样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个多月。为了要把多余的日数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个月,这就是农历的闰月。有闰月的一年也叫闰年。所以农历的闰年就有13个月了。至于闰哪个月是由节气情况决定的。 我国历法渊源甚远。《尚书?尧典》有“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以及“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等记载。虽然《尚书》乃后人所托,井不足以证明当时已认识到每个回归年长度为366天,但是对于农事活动来说,“年”是最重要的周期。这是原始社会的人们从生产实践中得到的。我国历法采用干支记法。东汉以前只以记日,建武三十年(54)以后,始以记年。

3、一天24小时各个时间段分别是几点到几点称为什么,比如中午是11点到13点之间,我要全的


  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扩展资料:
时间来历:

古代劳动人民最初描述时间主要参照显而易见的天象、动物生物钟和日常作息,比如鸡鸣、平旦、朝食、日中、人定等,后来逐渐改用授时设备读数来描述,后来也逐渐给这些授时设备读数配上了五行
比如,给甲乙两字配上木(4:48-9:36)、给丙丁两字配上火(9:36-14:24)、给戊己两字配上给土(14:24-19:12)、给庚辛两字配上金(19:12-24:00)、给壬癸两个字配上水(0:00-4:48)。这些附会并无实际意义。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零点到六点叫凌晨;七点到十一点叫早上;十二点到十四点叫中午;十五点到十八点叫下午;十九点到二十二点叫晚上;二十三到二十四叫深夜



  现代没有准确统一的名称。只有古代的叫法:(谢谢采纳并给分)
1、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2、二十四时辰制。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即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4、五时辰制。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子;zi (晚上 11 时正至凌晨 1 时正) 鼠 鼠在这时间最跃。
丑:chou (凌晨 1 时正至凌晨 3 时正) 牛 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
寅:yin (凌晨 3 时正至早上 5 时正) 虎 老虎在此时最猛。
卯:mao (早上 5 时正至早上 7 时正 )兔 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
辰: chen (早上 7 时正至上午 9 时正) 龙 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巳:si (上午 9 时正至上午11时正) 蛇 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午:wu (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马 这时候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未:wei ( 下午 1 时正至下午 3 时正 ) 羊 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申:shen ( 下午 3 时正至下午 5 时正) 猴 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酉:you (下午 5 时正至晚上 7 时正) 鸡 鸡於傍晚开始归巢
戌:xu (晚上 7 时正至晚上 9 时正 ) 狗 狗开始守门口
亥:hai (晚上 9 时正至晚上 11 时正) 猪 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
古代的更
古代的更是按时间算的。
晚上7点-9点为一更,
9点-11点为二更,
11点到凌晨一点为三更,
一点到3点为四更,
3点-5点为五更.



  23:00~1:00子时,
1:00~3:00丑时。
3:00~5:00寅时。
5:00~7:00卯时。
7:00~9:00辰时,
9:00~11:00巳时,
11:00~13:00午时。
13:00~15:00未时。
15:00~17:00申时,
17:00~19:00酉时,
19:00~21:00戍时,
21:00~23:00亥时。

4、古代一天二十四小时是怎么说的?


  一天分十二时辰
古人计时,只根据天色把一日划分为若干时段,如天将亮时为昧旦,日出为晨,太阳正中时为日中,日落之后为黄昏,夜晚叫宵或夕等等。后来,又将一昼夜分为十二等份,即十二个时辰。《左传?昭公五年》杜预《注》,载有十二时辰的完整名日为:夜半、鸡呜、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十二时辰始于何时?据考证所得,是始于漠代。汉武帝时,以十二地支代表十二时辰,代替了原先的夜半、鸡呜、平旦……。每一时辰又分为两个小时段,如子时为子初、子正,丑时为丑初、丑正……。这样,一昼夜十二时细分为二十四小时,和现在的用法完全一致了。例如:子时为夜间十一时至一时,丑时为一时至三时,寅时为三时至五时,馀此类推。不过十二时的概念,后世仍常沿用。人们又常提到五更天。究竟五更又是甚麽呢?古人常以五更为计时单位,将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为一个时辰。初更(一更)相当于戌时,二更相当于亥时,三更相当于子时,四更相当於丑时,五更相当于寅时。往时北京紫禁城中有更鼓楼,黄昏后鼓楼呜钟108声然后起更。南京、西安、天津等城市也建有鼓楼,每夜有更夫根据鼓楼上指示的时间打更报时,可说是保存旧习的表现。

十二时辰和现代时段对照表

夜半 鸡呜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十二时辰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初 子正 丑初 丑正 寅初 寅正 卯初 卯正 辰初 辰正 巳初 巳正 午初 午正 未初 未正 申初 申正 酉初 酉正 戌初 戌正 亥初 亥正

现代时段 23时 24时 1时 2时 3时 4时 5时 6时 7时 8时 9时 10时 11时 12时 13时 14时 15时 16时 17时 18时 19时 20时 21时 22时

24时 1时 2时 3时 4时 5时 6时 7时 8时 9时 10时 11时 12时 13时 14时 15时 16时 17时 18时 19时 20时 21时 22时 23时



  是十二个时辰,零点大概是子时



  

十二个时辰,


    子zǐ(鼠)(午夜23时至1时):
  在一日中,子时一天的最后时刻,也是新一天的开始。在十二生肖中属于鼠。
  丑chǒu(牛)(凌晨1时至3时):
  丑时指的是黎明前的黑暗阶段。据说是牛开始日出耕田的时刻。在十二生肖中属于牛。
  寅yín(虎)(凌晨3时至5时):
  在一日中, 天方大白之时,正是老虎开始活动的时刻,因此在十二生肖中属于老虎。
  卯mǎo(兔)(清晨5时至7时):
  卯时是太阳已东升,开始放万丈光芒的时候。在十二生肖中属于兔。
  辰chén(龙)(清晨7时至9时):
  辰时太阳光热增强时刻,据说是群龙行西的时刻,因此在十二生肖中属于龙。
  巳sì (蛇)(上午9时至11时):
  巳时太阳光热更强了,在十二生肖中属于蛇。
  午wǔ(马)(上午11时至下午13时):
  在一日中,阳光最为猛烈。在十二生肖中属于马。
  未wèi(羊)(下午13时至15时):
  在一日中, 未时是暑气将消之时。在十二生肖中属于羊。
  申shēn(猴)(下午15时至17时):
  在一日中,申时的暑气已快过去了。在十二生肖中属于猴。
  酉yǒu (鸡)(下午17时至晚上19时):
  在一日中,酉时是夜晚将来临所的时刻。在十二生肖中属于鸡。
  戌xū (狗)(晚上19时至21时):
  在一日中,戌时正是黑夜扩散,华灯初上时分。在十二生肖中属于狗。
  亥hài(猪)(晚上21时至午夜23时):
  在一日中,亥时是一日将尽,要迈向明日之前时分。在十二生肖中属于猪。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此文为星*座网文章,转载请联系本站网管!

今日明日本周本月

双子座5月22日-6月21日

整体趋势稍显劣势,一度陷入负面情绪圈中,要避免过度疲劳和烦恼。建议放松心情,多和好友或家人沟通,调整自己的状态[详情]

  • 白羊座
  • 金牛座
  • 双子座
  • 巨蟹座
  • 狮子座
  • 处女座
  • 天秤座
  • 天蝎座
  • 射手座
  • 摩羯座
  • 水瓶座
  • 双鱼座
推荐内容
春节送礼送什么合适?有什么讲究?

春节送礼送什么合适?有什么讲究?

春节是和家人团聚的时刻,大家也会利用这一年中不多的机会,走亲访友,互赠...[详情]

吃什么食物能预防倒春寒?这些食物记得要多吃

吃什么食物能预防倒春寒?这些食物记得要多吃

到了春天,温度开始渐渐回升,很多人就开始卸下自己厚厚的衣服,开始过轻装...[详情]

使用筷子的12种禁忌,这个春节别再犯了!

使用筷子的12种禁忌,这个春节别再犯了!

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古时又称其为“箸”,日常生活当中...[详情]

3月适合去国内哪些地方旅游,鼋头渚樱花正美时

3月适合去国内哪些地方旅游,鼋头渚樱花正美时

开春3月是出去旅游的好时间,春风拂面,百花盛开,阳光刚刚好。那么,3月...[详情]